徐泉,男,1957年2月生,汉族,陕西靖边人,民革成员。1975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程度,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主任,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委员、交大四支部主委。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徐泉同志舍小家顾大家,主动请缨参加医院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在余震频发的广元工作两周之余;在灾区救治伤员时,他勇于担当,不辱使命;面对灾情,他爱心浓浓,深情相助,时时处处表现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素养和职业情怀,彰显了民革成员在国难当头之际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诚之情。
1.心怀大局,主动请战,克服困难奔赴救灾一线
5·12大地震发生时,徐泉同志93高龄的老母亲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偏瘫在床,每天要靠输液给药才能控制病情;80高龄的老岳父正住院接受肾透析治疗,但在医院组建医疗队时,他抢着报名要求赴川救灾。医院领导综合考虑要求他派科室另外的同志去,但他抱着一定要去一线救人的信念,硬是坚持自己去。待命时,他正在给母亲买继续治疗的药品,突然接到医疗队出发的命令,他急忙把药送回家,嘱咐家人药物用法,没敢告诉母亲自己要去四川救灾的事,丢下爱人一个人在家里支撑。在灾区,他没有向任何人提及自己家里的困难,只是每天忙完工作后,再晚也要给家里打电话问问老人的病情。职业的习惯使他对病人和弱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然而,在生病的家人与灾区伤员之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一名白衣战士的阵地和坚守。
2.不畏艰验,不辱使命,为救治伤员昼夜奋战
时间就是生命。徐泉教授随医疗队5月16日下午出发,17日凌晨4点抵达广元,17日8点投入工作,最初2个晚上露宿街头,后来睡在潮湿的防震篷,再后来防震篷里支起了床板。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在余震威胁中超负荷工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徐泉教授每天就像一名冲锋的士兵,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仅5月19日一天他们就做了15台手术。在抗震救灾期间,徐泉教授负责普通外科的伤员救治工作,认真履行着科主任的职能。每天,他要带领全科医生查房、手术、会诊、讨论病例、确定伤员的治疗方案,同时与当地医生交流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理念,并针对广元市中心医院未设小儿外科专科的具体情况,为选择小儿外科专业方向的医师讲解小儿外科手术特点和治疗经验,一忙就是大半天。余震不断,他无暇考虑个人安危,总是忙忙碌碌地工作。在转运伤员最多的5月21-26日,他和队员们不怕疲劳,连续作奋战,分四批将248名重伤员从广元市中心医院安全护送至广元火车站和成都双流机场。这些数字的背后,伴随着他匆忙奔跑的脚步和全身湿透的汗水,也凝聚了他对灾区伤员的大爱与深情。
3.凝聚团队,鼓舞力量,时刻为医疗队和队员着想
作为医疗队最年长的队员,徐泉教授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还从生活上积极开导医疗队里的小队员,时刻为医疗队和队员着想。医疗队员们在抢救伤员的同时,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总是从语言和行动上安抚大家,使大家放下思想包袱轻松投入工作。除了按时参加医疗队队会、护理小组会议等,他还经常热心地带动医疗队里的小队员谈学习、谈工作、谈灾情、谈体会、谈生活、谈人生,通过这些方式缓解大家的压力。此外,为了确保职夜班女队员的安全,他还和后勤人员一起守夜、亲自接送女队员们上下班,使整个医疗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真情奉献,爱洒广元,与灾区人民心手相牵
灾区残破的废墟、数不清的伤员和一些灾民含泪直面艰难生活的微笑深深地震撼着徐泉同志的心灵,他除了连续奋战,忘我工作,更多地救治伤员以外,还在想办法帮助那些无家可归、身无分文的人们,捐出了自己带去的食品和药品。继参加医院职工捐款500元后,他又带头捐款1000元,以表达对灾区人心的守望相助之情。在他的带领下,医疗队的8名党外人员共捐款1900元。
在抗震救灾一线,徐泉同志用行动诠释了一名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情怀,实践了白衣战士救死扶伤、守卫生命的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