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决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二是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为此理想奋斗不息,坚持把人的发展和文化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十分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强调要建设以无产阶级文化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国初期就对广大青少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希望,要求青年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陈毅同志在一次对飞行员的讲话中,用风趣的语言诠释了“又红又专”的内涵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说:一个飞行员,如果只红不专,那就飞不上天;如果只专不红,那就飞不回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对国内国际局势的准确判断,做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面对新的挑战,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这里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文化建设,人的发展。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集中全党智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
《决定》是以胡锦涛为首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结合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对中国提出的新挑战,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回答了中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怎样成为一个文化大国,世界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问题。《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当今的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文化影响力的竞争方面,文化在国际竞争大局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一个国家如果文化长期落后,缺乏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就难以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就无法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从总体小康走向全面小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需求不适应。《决定》指出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国文化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没有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必须正视问题,采取措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九三学社西安工程大学支社主委 王凤娥
2011年12月